蜗居的结局(十年后重温《蜗居》发现,海藻的悲
《蜗居》之后,人们热议纷纷,多数人认为海藻的悲惨命运是由其姐姐海萍一手造成的。仿佛一切纷争和悲剧的源头,都围绕海萍买房的决策展开。房子无疑成为了海藻沦落的重要因素,海萍因此成为众矢之的。
海藻最终选择与宋思明走到一起,真的只是因为海萍吗?
实际上,即使没有海萍家中的种种困境,海藻仍可能走上这条道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海藻的内心深处,本就有着难以抗拒的虚荣。面对如宋思明这般功成名就的男人,她早已跃跃欲试,无法抵挡其诱惑。宋思明有钱有权,能让她不劳而获,过上优渥的生活。这样的男人对海藻投来青睐,她自然心甘情愿。
海萍,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海藻与宋思明走到一起的“催化剂”。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海萍目睹了妹妹破坏他人婚姻的行为,却选择了默许甚至支持。身为海藻的“大家长”,海萍在妹妹徘徊于深渊边缘时,并未加以阻止,甚至帮助海藻隐瞒、打掩护。她并非不知海藻走的是一条不归路,但她并未设法将海藻拉回正轨。
海萍和海藻的姐妹情深,海藻曾坦言,海萍是她的救命恩人,没有海萍,她早被母亲视为负担。海萍比海藻大七岁,从小就承担起引导海藻的责任,所以在海藻眼中,海萍就像“大家长”一样。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海藻的镜子,更多的是海萍。海萍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海藻。
海萍生活中的“拎不清”,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藻。这种影响最终导致海藻对小贝产生隔阂。当海萍决定买房时,她找海藻商量,让海藻和小贝把手里的钱都先借给她用。她认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妥,只考虑了自己和海藻的姐妹情深,却未顾及小贝的感受,更未考虑这钱一旦给了海萍,海藻和小贝的婚事将如何安排。
海藻也是如此“拎不清”。她觉得自己的钱应该先给海萍用,因为海萍是她最亲的人。她忘了与自己共度余生的人是小贝,她应该为小贝以及他们的未来考虑。当海藻理直气壮地和小贝要钱时,却碰了壁。小贝不愿意借,他觉得海萍买房是虚荣的,他不愿意为这份虚荣买单。但海藻并不理解小贝的这种理智,她觉得小贝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能否结婚,却不顾海萍。自私的人其实是海萍和海藻自己。
作为海藻的亲姐姐,海萍本应对海藻的错误直言不讳甚至是言辞阻止。但她虽然知道海藻破坏别人家庭的做法不可取,行动上却没有及时阻止。甚至逐渐接纳了宋思明给她的帮助。罗曼·罗兰曾说:“物质的欲望、虚荣的诱惑是使人们迷失的最大原因。”许多可贵的才华和可能的成就都在这种诱惑之下断送。在这起故事中,海萍的“拎不清”和对诱惑的默许不仅影响了自己,更影响了妹妹海藻的命运。海萍,这个人物,让我们见证了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个人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时,逐渐接受并利用别人的好意和帮助,最终陷入一种复杂的道德困境。
一开始,海萍接受了海藻给予的六万块资助,随后的公寓也白住不费力。她的心态微妙而复杂,既是对生活的无奈妥协,也体现出了她内心的一种侥幸心理:即使接受这些来自海藻与宋思明之间的恩惠,也并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原则。甚至在她提出要让家人一同入住公寓时,她的想法似乎更多的是因为现实的残酷而觉得能住一天是一天。
海萍在接受的也无形中纵容了海藻。海藻因为宋思明带来的利益,开始觉得自己与宋思明的关系是正确的选择。海萍的默许和接受,无形中为海藻的行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支持,使得海藻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当海萍在工作中遭遇打压时,宋思明出手相助,不仅帮她解决了困境,还为她赢得了尊重。海萍开始认识到宋思明的重要性,甚至开始依赖他的力量。她开始向海藻灌输这种依赖心理,认为没有后台和熟人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种心态的转变,无疑让海萍更加深陷于复杂的道德困境。她开始贪恋宋思明带来的好处,甚至把他当作自己的“后台”。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的自私和糊涂愈发明显。
海萍的母亲是一位清醒而理智的人,她对海萍的失望和愤怒无疑是对海萍行为的最直观的批判。她在得知海藻和宋思明的关系后,对海萍的责备证明了她的不满和对事情真相的了解。当得知海藻怀孕时,她的愤怒更是达到了顶点。她认为海萍在处理妹妹的事情上太过自私和糊涂,忘记了家庭的本分和责任。
如今再看这部作品,《蜗居》中的这一情节仍然让人深思。海萍的行为虽然带来了短期的利益,但却为妹妹海藻带来了悲惨的结局。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道德底线的挑战,更是对亲情的背叛。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我们应该坚守原则,拒绝利益的诱惑,而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幸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我,避免陷入复杂的道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