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西三度拒绝道歉
梅西的中国香港行:一场引发广泛争议的旅程
在最近的一次公开行程中,梅西未能在中国香港登场,引发了广大公众和粉丝的争议。从2月7日至2月20日,他通过微博进行了三次回应,然而这三次解释并未平息风波,反而因其内容的矛盾性和态度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争议。
对于未能踏上香港舞台的原因,梅西的解释似乎显得矛盾重重。首次回应中,他提到“腹股沟受伤”,而在第二次回应时,却改口称是“内收肌炎症”,到了第三次又变成“肌肉发炎”。这种反复无常的解释让公众感到困惑和质疑。回应视频的IP地址频繁变动,从四川到上海,也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猜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回应似乎更像是在迎合中国社交平台的特殊需求,并未同步至其海外账号,被一些人批评为“中国特供公关”。
除了回应内容的矛盾性,梅西在回应中的态度也引发了舆论的不满。他并未直接针对自己在香港行期间的行为进行道歉,仅仅强调伤病原因,回避了他在香港期间全程黑脸、拒绝与球迷互动、未参与颁奖仪式等具体行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日本友谊赛中的积极表现——面带笑容、主动互动——进一步激怒了中国球迷。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和媒体的不满,也触动了中国市场机构的态度。央视等官方平台删除梅西相关画面,替换其代言广告,并通过发布其他相关内容表达态度。地方足协如杭州、北京等地取消阿根廷国家队原定的友谊赛计划,中国足协更是终止了与阿根廷足协的合作。对于梅西的商业价值也受到了重创,其代言的白酒品牌被下架,多领域合作也宣布终止。
对于此事,中国球迷的愤怒并非单纯源于梅西未在香港登场本身。更多的是对其对中国香港行的全程冷漠态度和区别对待的不满(如在日本主动互动)。他们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位足球巨星的风采,更是一位尊重球迷、尊重市场的偶像。而梅西团队三次回应的敷衍性和矛盾性,不仅未能平息风波,反而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其的信任。这一事件对于梅西个人形象和品牌价值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同时也反映出公众对于体育明星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更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