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分是几厘米(阳性=感染?一般人需要测吗?1

体育直播 2025-06-02 01:09www.tiyut.com体育运动

近期,我国引入了抗原检测作为新冠病毒筛查的新手段,并允许民众自行检测,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新冠抗原检测在国外早已开始应用。虽然抗原检测无法替代核酸检测作为诊断“金标准”,但其方便、低成本、易普及的优点使其在疫情快速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进行了梳理和解答。

让我们理解一下什么是抗原检测。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的孙亚民教授介绍,在感染过程中,病毒的蛋白结构域激发人体产生抗体,而抗原检测是通过检测这些抗体与病毒蛋白的结合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病毒感染。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李金明副主任也指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结构包括刺突蛋白、包膜蛋白等,而抗原检测的蛋白主要是其中的核衣壳蛋白。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引入这种新的检测手段呢?国家卫健委指出,为进一步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决定推进“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的监测模式。孙亚民教授也提到,核酸检测虽然更准确,但成本较高,且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操作。相比之下,抗原检测更加容易开展。

至于哪些人群需要进行抗原检测,主要是三类人群:一是伴有呼吸道症状、发热等症状且出现症状5天以内的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时进行的检测;二是隔离观察人员,包括居家隔离观察、密接和次密接等;三是有抗原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那么,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病毒的RNA序列来确诊感染,其准确性非常高;而抗体检测则是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是否有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或接种疫苗。抗原检测则是一种通过检测病毒抗体与病毒蛋白的结合来确认感染的方法。李金明表示,虽然抗原检测的敏感性较高,但仍不能替代核酸检测作为确诊依据。

至于如何操作抗原检测,根据相关规定,抗原标本分为鼻咽拭子、口咽拭子、鼻腔拭子三类。操作者需要根据使用的试剂说明书要求选择采集方式。相比核酸检测常规采集的鼻咽、口咽拭子,抗原标本的采集方式更加多样,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遵循严格的操作流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抗原检测作为一种新的筛查手段,在我国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引入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便、低成本、易普及的检测方式,有助于疫情的早筛查和早发现。我们也需要明确,抗原检测不能替代核酸检测作为确诊依据,仍需结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判断。在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时,采样过程需要细致且精确。被采集人员需先用卫生纸擤去鼻涕,确保采样环境清晰。接着,头部微仰,以配合采样人员的操作。采样人员一手轻扶其头部,确保稳定,另一手执拭子,贴一侧鼻孔进入,沿下鼻道底部深入,缓缓向后1-1.5厘米,然后在此处旋转至少四圈,停留时间不少于15秒,充分采集样本。随后,用同一拭子在另一鼻腔内重复这一过程。取出拭子后,立即将拭子头浸入含保存液的采样容器中,确保样本的保存和处理得当。

这一采样过程不仅适用于专业机构的检测,也是居民自测时的标准操作方式。对于年龄2-14岁的自检者,应由其他成人代为采样,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年龄14岁以上的个体则可以自行进行鼻腔拭子采样。

检测结果的后续处理同样重要。如果检测结果为阴性,所有用过的鼻拭子、采样管、检测卡等需装入密封袋,作为一般垃圾进行处理。而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在人员转运时,这些物品需按照医疗废物的标准处理。

针对大家关心的抗原检测频率问题,专家指出,对于出现临床症状且在基层机构就诊的患者,如症状在5天之内且核酸阴性,可以居家连续检测5天抗原。对于隔离观察的人员,同样需要连续检测5天抗原,直至解除隔离时的核酸检测。而对于普通居民,如果自行检测出现阳性结果,应立即进行核酸检测,若抗原阴性可在必要时再次检测。

当面对抗原阳性结果时,不必过于紧张。在核酸检测确认的过程中,如核酸检测阳性,不论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都需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核酸检测阴性但抗原检测阳性,则视同新冠病毒感染者采取集中隔离等措施,并密切观察,连续进行核酸检测。

关于抗原检测的地点选择,居民可以选择就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抗原检测,也可以在零售药店或网络渠道购买抗原检测试剂盒自行检测。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了多种抗原检测试剂盒上市,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专家提醒,抗原检测的应用场景应明确。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大部分地区人群的流行率较低,一般人群不需要随意进行抗原检测。但对于高风险、高流行率的聚集性感染人群,如疫情严重地区或特定行业人员等,使用抗原检测更为适宜。这样既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也能有效避免资源的浪费。

新冠病毒的抗原检测是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检测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明确其适用场景和操作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上内容来源于新京报记者的报道和编辑的整理。

Copyright © 2019-2025 www.tiyut.com 体育运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体育教育,体育器材,体育明星,体育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