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收集(被收集、被共享、被利用……用户网络
近日,爱奇艺因“超前点播案”败诉后,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这次,它被指责侵犯用户隐私,在案件庭审中提交了原告用户吴先生的观影记录,引发广泛质疑。
随着网络活动的日益频繁,观影记录、打车轨迹、搜索记录、购物清单等网络痕迹成为了用户在网络空间活动的写照。这些浩如烟海的网络痕迹关系到每一个用户的个人隐私,那么,我们该如何保护呢?
吴先生,作为此次事件的原告,在微博上公开质疑爱奇艺在收集、查看、使用个人信息上的行为。他表示,平台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他的观影记录,这是一种侵权行为。爱奇艺回应称,这些信息的提交是根据相关法规和诉讼需要,并且已经申请了不公开质证,以确保信息不会流向第三方。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表示,个人观影记录属于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喜好、行动信息、行为轨迹等,能够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处理这类信息必须征得该自然人或其监护人的同意。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都经历过类似的被侵权事件。杭州市民陈女士表示,她曾在某婚恋平台上简单浏览过,随后就收到了不同平台、机构的推销短信。这让陈女士疑惑,只因一次简单的浏览,就变成了企业精准营销的目标。
不少投诉平台的用户也反映,他们在婚恋、借贷等平台上浏览的记录很快就被用于精准推送推销电话。科技自媒体曾针对某新闻App做过测试,发现推送背后可能涉及到用户各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网络痕迹”,也被称为“数字脚印”,是用户在互联网空间活动后留下的行为记录。与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等隐私信息不同,很多网络痕迹会被收集并进行商业利用。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一些互联网大企业的做法是将信息收集后进行脱敏处理,再分发给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用户的偏好分析,以实现精准推送。
从协议授权到商业利用的过程中,使用用户网络痕迹的过程存在侵权之嫌和安全风险。不少App的隐私协议成为霸王条款,用户不授权就不能使用。网络痕迹还可能面临多元共享的风险,被共享的数据到底用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被妥善保管等问题没有明确标准。
面对这种情况,法律界人士认为,必须明确互联网企业商业使用和数据保护的边界。甘海滨律师表示,网络平台就像是“掌管钥匙的人”,用户隐私权相关条文都有利于公司商业使用。高艳东建议,可以将数据分类保护和管理,严格保护敏感痕迹,并协商使用一般信息。
一些法律界人士还认为,由于用户个人难以举证等原因,面对平台、开发者过度收集、使用网络痕迹的行为,维权困难。应加快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专门立法,为用户维权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支持。
在这个信息时代,保护个人网络痕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期待在法律的护航下,每个用户的网络痕迹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据网络安全专家指出,企业作为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主体,应当自觉履行信息安全保护的职责。对于信息的处理,企业应遵循必要的技术规范,采取脱敏、加密等有效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数据传输和共享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同态加密”技术,确保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性不受侵犯。这一环节的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和用户的权益,不容忽视。
对于用户在网络世界中留下的“网络痕迹”,企业更应妥善管理,避免数据泄露和滥用。这不仅是对用户个人信息的尊重和保护,更是企业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在数字化时代,信息就是企业的生命线,保护好用户的信息安全,就是保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有关部门作为监管者,也应加强技术监督手段,对信息安全保护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对于存在滥用数据信息等违法行为的平台,应依法查处,维护信息安全的秩序。特别是对于那些“手拿钥匙”的平台,更应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其利用技术优势侵犯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公正、法律尊严和公民权益的重大问题。企业和有关部门应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安全、公正、透明的网络环境。企业应自觉规范信息安全保护,加强技术投入和管理;有关部门则应加强监管力度,维护信息安全的秩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信息时代的健康发展,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来源:新华网)